首頁 > 農會業務-推廣部-推廣作物-百香果 |
 |
農會業務-供銷部-埤南米介紹
|
百香果 |
【百香果簡介】 |
名 種: |
百香果 |
學 名: |
Passiflora edulis Sims. |
英文名: |
Passion fruit. |
別 名: |
西番果、時計果 |
品 種: |
- 紫色種(P.edulis.Sims):
又稱野生種或本地紫色種,果實為圓形或長圓形,果皮成熟時呈紫黑色,果實小、平均果實為35公克,果汁含率低,糖度、酸度底,產量也低。
- 黃色種(P.edulisvar.flavicarpaDegener):
由中南美洲、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區引進的黃色品種,果實為長圓形或圓形,果皮成熟時呈鮮黃色,果汁率高,果實大小約80公克,產量高,香味濃郁,品質優良。
- 百香果「台農一號」(TainungNO.1):
本品種係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,以紫色種為母本,黃色種為父本的雜交後代選育出,具有自交親和性,故極易由蟲媒授粉即可結果,果實成熟時,果皮呈鮮紅色,略為光滑,果實最大達120公克,平均果重62.8公克,果汁率高,果肉呈濃黃色,香味濃烈,酸度稍低,為目前台灣百香果主要栽培品種。
|
產 期: |
百香果植株生長迅速,自種子播種繁植之實生苗,經定植後約8-10個月即可開花結果,經濟栽培年限為4-5年。黃色種百香果(花期5-12月)自交不親和性,柱頭垂下時,不容易與花藥接觸,早期均採用人工異株異花授粉才能結果,台農一號品種與紫色種(花期12-5月,柱頭幾乎接觸到花藥,因此不必行人工授粉,經蜜蜂或其他昆蟲為媒介授粉即能結果。百香果在開花後經60-80天,即可採收。在國內產地分佈,以台東縣、南投縣、台南縣較多,產期在6月上旬~12下旬,盛產期在7~9月。 |
百香果別名時計果,乃西番蓮屬之蔓性植物,原產於巴西,日據時代日本人自日本石川植物園引進紫色種百香果(passifloraedulis)於台灣試種,但因該品種品質不佳未達成經濟性栽培,目前該品種已呈野生化自然分佈於海拔500-1000公尺之山地。台灣第二度引進百香果是在民國五十三年間,由美國泛太平洋農場自夏威夷大量引進黃色百香果(P.edulisf.sp.flavicarpa)於彰化白沙坑農場行企業化栽植,並且向臨近的南投、埔里及魚池等地推廣,爾後該農場雖因經營不善而停止種植,但台灣百香果栽培卻已在南投縣逐漸生根。農業試驗所於民國五十六年開始進行百香果栽培與育種研究,當時自中南美洲引進七個黃色種及一個紫色種,經比較試驗後選出維琪及秘魯圓形等二種進行推廣。栽培面積漸增,且漸分佈至台灣東部等地。不過由於黃色百香果具有自交不親和性,加上其花器構造特殊,必須由人工授粉方可結果,因此耗費大量工資於生產成本造成農民利潤而影響栽植意願,為解決此項問題,本所以具自交親和性之紫色種與黃色百香果進行雜交,由第一代雜交後代中選出可自然授粉結果之單株,再以嫁接方式大量繁殖苗木於民國六十八年開始在各地試種,結果證實該品系具優良之園藝性狀,其田間自然授粉率可達80%以上,該品系已經正式命名為台農一號百香果,由於解決了人工授粉問題而廣受農民歡迎,因此六十九年起本省百香果栽培逐漸風行,同時食品業者也拓展出百香果濃縮果汁之外銷,整個產業呈現蓬勃的氣勢。 |
 |
 |
 |
 |
 |
 |